《纪元117:罗马和平》游民试玩:罗马,你崛起吧

作为育碧近些年来为数不多口碑与品质均属上乘的游戏IP,《纪元》系列那硬核的经贸与城建系统,一直以来都是模拟经营类游戏中独一份的存在。

而经过数十年的迭代与发展,这个系列的诸多核心系统已然高度成熟。如何在这一坚实的根基之上进行更深层次的优化与翻新,便成为了《纪元117:罗马和平》(下文简称为《纪元117》)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对于这个问题,将舞台搬到古罗马时代的《纪元117》所给出的答案是“精雕细琢”。无论是对原有成熟游戏框架的改进,还是一系列新系统的加入,此次的《纪元》新作都展现出了与前作《纪元1800》一样的扎实品质。

如果你想要一个质量稳定,玩法稳中有进的《纪元》续作,那我相信这次的《纪元117》一定能满足你的要求。

PS:受限于保密要求,本文无法展示游戏的所有内容,正式发售后,本文将在补充内容后成为正式评测。

锦上添花

对于任何一位《纪元》系列的玩家而言,单人战役都是那个最熟悉、最亲切的起点。

本作的单人战役依旧履行着它的职责: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教学指引与剧情任务,循序渐进地引导玩家去掌握民众需求、城建布局以及贸易的技巧与逻辑。

在此基础上,游戏并未满足于复刻过去,而是对单人战役的体验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首次加入的全程中配语音让游戏的体验更加沉浸;双故事线的出现让玩家可以以不同的视角来体验故事;而多人联机战役的加入则让你可以与好友一同经营,更轻松的体验模拟经营的乐趣。

可以说,无论你是阔别已久,想要重温的老手,还是怀揣好奇,首次踏入的新人,经过优化的单人战役,依然是你不容错过的最佳入门指南。

除了上述的变化外,《纪元117》还在更多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与玩家体验息息相关的细节处,做出了许多精妙且人性化的调整。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变化之一,便是对民众生产需求的拆分与重构。

在前作《纪元1800》中,一个阶层的晋升往往必需满足所有的资源需求,而在本作中,民众的需求不仅得到了细分,同时生产的资源也获得了更多的价值。

以拉丁姆行省的第一个阶层“自由民”为例,他们的需求被分为了食物、公共服务与时尚这三个大类,每个大类下各有两种资源或服务。如果你的目标仅仅只是将其升到下一阶层,那么所有大类下的需求,你只需要完成一项即可。

不过,这种将需求拆分的设计也同样带来了新的问题:要如何平衡不同资源与服务的价值?

对此,游戏给出的解法是为其添加更多的价值。除了提供传统的金钱收入外,本作中的所有消费品和公共服务会贡献诸如人口、幸福度、声望等更多维度的属性加成。

以橄榄油为例,其提供的额外属性为+1人口、+1收入和+1健康度

虽然从结果上来说,玩家们最后一定是会选择“我全都要”。但就过程而言,这一改动却对整个游戏的体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它意味着你不再会因为缺乏某个关键资源,而卡住整个阶层的升级。玩家可以更简单的安排不同岛屿的发展路径,让游戏的经营策略变得更加灵活。

而这种设计也同样被应用在了生产设施上,和酒馆、市场一样,如今的生产建筑也能为范围内的建筑提供不可叠加的增益或减益。只要稍加留心,你便能通过布局,将建筑的增益效果最大化。

举个例子,平民阶层的食物需求之一面包,需要通过面包房进行生产,面包房会为范围内的所有建筑提供+2收入与-2消防安全值的效果。但如果你在面包房旁边摆上能范围增加消防安全值的消防站,那么面包房的负面效果就能得到抵消。

而在《纪元117》中,这种看似改动不大,却成功触及到了核心玩法与体验的调整还有很多。

比如在建造道路时,在单个建筑或者建筑群上单击左键,便可实现环绕道路的建造,节省了重复操作的时间;而“搬迁”功能如今支持框选,并将整个区域内的建筑、道路进行迁移,让你在中后期调整布局时不再感到束手无策;而所有道路、建筑都允许倾斜45度角摆放的变化,则让玩家可以更高效的利用每一寸土地,为城市的规划与美观带来更多的可能……

这种涉及操作、布局与供需关系的改动,实在是太多太多,我无法在此处一一列举。而也正是这些“量变”的持续累积,才最终汇聚成了《纪元117》整体体验稳定提升的“质变”。

我来,我见,我征服

如果说对已有玩法的优化是《纪元117》的根基,那么对新玩法、新系统的尝试便是其有别于其他《纪元》作品的最大特色。

在与民众相关联的属性上,《纪元117》拓展为了收入、人口、幸福度、健康度、消防安全、声望、知识与信仰这八类属性。

前五个属性的作用从字面意义上都很好理解,这里我将会着重解释后三个。

首先,原本在前作中需要分别建造的公会、市政厅、港务办公室等“插卡”建筑(即通过放置特殊专家卡片来获得范围加成的建筑),如今被整合为了“总督别墅”及其附属建筑“官署”。随着声望的提升,你被允许建造的官署数量也随之增加,从而能够装备更多的专家卡片,获得更强大、覆盖范围更广的增益效果。

知识属性则扮演着类似“科技点”的角色,用于在科技树中解锁关键的技术、建筑或新单位。而信仰值所关联的,则是一套新的子系统。你可以为麾下的每座岛屿选择或更换一位守护神明,并通过生产与该神明相关的特定资源来积累信仰值,从而获得分别作用于本岛与全局的,包含从增强农业生产,到提升陆军、舰船属性的各种强力加成。

是的,《纪元117》另一个变化巨大的部分,就是在军事维度上的扩展。海军层面,你可以通过为舰船选择箭塔、弩炮、船帆、额外水手等不同模块的方式,来打造出在攻击力、防护力与机动性上各有侧重的舰船,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新加入的陆军。

为了打造一支陆军,你需要先建造步兵、骑兵兵营以及攻城器械作坊,并投入大量的金钱、对应数量的劳动力,以及武器、盔甲等资源,来进行部队的招募与持续的维护。而建造与维持常备陆军所需要的巨大成本,并不是前中期的玩家所能够承受的,通常只有当游戏发展到中后期,玩家拥有足够的收入与资源后,才有能力组建并养起一支规模可观的陆军。

而在战斗方面,陆军的属性与战斗机制则与《全面战争》有些类似。士兵们拥有攻击、防御、格挡与士气等基础属性,而像是骑兵、弓箭手等单位则会有冲锋加成,射程与射击精度等额外属性。当单位在战斗中遭受伤亡时就会不断损失士气,一旦士气崩溃,整支部队便会溃散并逃离战场。

随着陆军的加入,整个岛屿攻防的逻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作为进攻方,你不再能够仅凭强大的海军一锤定音,而是要先指挥舰队压制敌方海岸线上的防御设施,随后将陆军运上海岛,并突破由防御塔、城墙和敌方守军构成的防线,才能最终摧毁核心建筑“总督别墅”,真正意义上的占领一座岛屿。

尽管整个军事部分的内容看起来比以往任何一代的《纪元》作品都更为复杂,但作为一个后期才能完整体验的玩法,新加入的陆军,可以说是开发团队为解决游戏后期所有生产链条自动化后,游戏目标缺失的一个解法。或许,陆军的加入所带来的唯一问题,应该是玩家的硬件能否支撑起数十支全副武装的部队,在遍布建筑的海岛上,进行激烈的海战与巷战的壮观场面了。

而最后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部分,便是本作的两个行省了。它们分别是代表罗马核心区域的拉丁姆,与代表不列颠地区的阿尔比恩。

乍看起来,这二者的关系有些类似于《纪元1800》中的旧世界与新世界:双方为相互独立的两个区域,只能通过航运来互通有无,而两个区域的民众需求,也存在许多相互依存的部分。

但实际上,与前作中先旧世界再新世界的游玩顺序不同,这两个行省都可以被选为初始区域。拉丁姆提供了更接近系列传统的体验,这里的岛屿通常较为宽阔,资源相对丰富且分布均衡,适合玩家稳步的运营。

而选择阿尔比恩的话,你的体验会变得更加复杂且独特。

首先,当阿尔比恩地区的凯尔特民众晋升至第二阶层时,你便需要为升级到哪种阶层做出抉择:是延续凯尔特文化,还是将其罗马化?这两个阶层不仅所需的资源大相径庭,同时他们所侧重的属性也不尽相同。

不过,这两种路线并非永久互斥,当你将某一文化的阶层提升至第三级,另一分支的阶层便会自动解锁。所以,尽管阿尔比恩的民众只能升到第三级,但其双文化路线所展现出的内容,可以说丝毫不逊色于能够升至更高阶层的拉丁姆。

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在同一个岛屿上安放所有阶层的民众

同时,阿尔比恩的地形本身也带来了独特的体验。这里的岛屿上遍布着特殊的“沼泽”地貌,在这些地块上,你无法建造常规的建筑,只能兴建特殊的、属于凯尔特文化的生产建筑。

尽管随着科技的研究,你可以通过专门的排水设施来排干沼泽,获得珍贵的建设用地。但你必须得谨慎权衡,因为大多数凯尔特民众的需求,都离不开这些沼泽地所出产的资源。所以,在阿尔比恩的建设规划中,如何平衡沼泽与非沼泽地块的比例,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沼泽的重要性甚至会超过常规的土地……

总之,相比于前作《纪元1800》那条从旧世界到新世界的固定“开荒”路线,本作双行省均可作为开局的设定,无疑赋予了玩家更高的自由度、更多挑战性以及重复可玩性。

当然,没有任何一款游戏是完美无瑕的,《纪元117》在带来全方位的创新与优化的同时,也难免存在一些瑕疵。在评测过程中,我偶尔会遇到一些影响体验的恶性BUG。

在操控陆军单位进行战斗时,我曾出现过鼠标选取严重错位,且界面只能选取陆军,其他所有建筑、船只乃至UI按钮均无法选中的情况。所幸的是,在评测的过程中,这种BUG仅出现过两三次,其并未对游戏的整体体验构成严重的、持续性的干扰,我也相信其在未来的更新中会被迅速修复。

结语

作为《纪元》系列的最新作,《纪元117:罗马和平》延续了系列稳步前进的传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它不仅在系列已经高度成熟的玩法设计上做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同时其也通过一系列新系统,成功地为游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作品的新体验。在这个赛道上,也许《纪元117:罗马和平》并不是最完美的作品,但它一定是发挥最稳定,体验最独特的,而这对于整个系列,乃至整个品类的粉丝而言,也许这就已经足够了。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