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苍蝇拍微博投资感悟摘录(二十五)

作为职业投资人来讲,我觉得最大的本分就是坚持做看得懂的+坚持不碰看不懂的,短期会受到风格影响,中长期来看几乎不需要为风格问题操心。什么都要懂,什么都试图去解释,什么都认定自己的理解最正确,那是无限靠近财经网红和股评师的方向——在合法的前提下,那也没什么不好,但确实不应是专业投资人的气质。

以下文字摘录自2020年7月至十一月的微博:

——————————————————————————————————————

20年7月:上车一看导航各处都堵成红色,决定先在附近大商场吃饭。进入王府井的一个商场后看到,几家热门餐厅门口都排上了队,人们虽然大多都带着口罩,但气氛是轻松的,久违的熊孩子追逐打闹也开始了。过去几个月大家都为疫情控制付出了很多,所以此刻的这份轻松和安全感,我们都配得上。

做投资不要幻想既天下太平又满地黄金。面对不确定性,是投资人的宿命。但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是投资的底线,这其实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件之上抓主要矛盾和准确定性的能力。只要底线成立,就别太纠结层出不穷的宏观噪音,而是专注于寻找价值。价值从根本上来讲分两种,好的和便宜的。又好又便宜一定不会随便给你,出现时一定是大多数人都吓尿的时候,而这个时候一定是投资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宏观准确定性就是“上的去”,能认知并寻找价值就是“下的来”,有逻辑支点才能在危机时“敢下手”,有价值的锚和商业的穿透力才能“拿的住”。这一切的综合,就是成功的结果。

20年7月:与几十年前的冷战相比,无论是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还是中美各自的状态,都已经差别太大了,所谓铁幕重置不可能。但相信中美会进入到一个持续的两败俱伤的过程,最后发现都很痛苦并且都干不掉对方。只有那个时候,也只有扛到那个程度了,新的平衡周期才会形成。

这个过程里,中国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集中跨越式的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技和产业救国会提升到民族危亡的高度,未来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政策都指向这点,这是超越了策略层面的问题。它会成为资金,政策和人才的共识,也是下一个十年财富最大的风口,与地产和互联网风口一个级别的。硬核理科人才的春天,才刚刚开始。有这个天赋的,不妨高考报专业的时候多考虑考虑这个问题。

最近很热衷讨论风往哪个口刮,甚至在争论哪个风口才是正义的。我以前说过,风格偏好确实对投资收益具有短期的明显影响,但长期来看影响非常低——长期只与能力正相关,与风格极其弱相关。对我来讲,只要满足“三好特征”和“看得懂”,管他是哪个版块和风格范围。我们的实际组合里,今年最强风口的消费、医药和创业板,要么占比不大要么根本没有,而且还高度分散,风格相当“乱”。

作为职业投资人来讲,我觉得最大的本分就是坚持做看得懂的+坚持不碰看不懂的,短期会受到风格影响,中长期来看几乎不需要为风格问题操心。什么都要懂,什么都试图去解释,什么都认定自己的理解最正确,那是无限靠近财经网红和股评师的方向——在合法的前提下,那也没什么不好,但确实不应是专业投资人的气质。

其实国家政策直接刺激的这些领域,我们的组合里是真没有,安全永远是我作为职业投资人和一些朋友的财富守门人的第一要务。个人投资千万不要去炒泡沫,没好果子的。但从整个国家经济层面的战略任务来讲,证券市场的热闹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泡沫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简单讲,就是把最聪明的钱和最聪明的脑袋,都赶到最高价值的领域去。从资本参与塑造新产业崛起的角度来讲,泡沫是必须的。但从投资人的逻辑来讲,泡沫永远是危险致命的。认清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很重要。

我一直说,科学技术不是魔法,资本+人才+市场+时间,绝不容易,但绝不是玄学。这个过程绝不容易,而且艰苦卓绝就对了——凡超额收益,必具高深壁垒。但要知道,成功者的思维,是看什么是必须要做的,而不是挑容易去做的,更重要的是在在一堆“必须和重要”的事里,分清楚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然后一个个的去攻克。天天嚎好难啊,好不容易啊的,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永远没啥出息。因为得到一个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

20年7月:现在的市场先生,真是慷慨,友好又善良,越来越万人迷了。当然18年的狰狞凶恶和前几个月的精神崩溃也是他。这是一个多么多愁善感又敏感善变的家伙啊,和他打交道还真得长点心。 18年末19年初,杀的是越跌越悲观的人。今年的疫情波动,杀的是玩宏观波段的人。现在,杀的就是看线看技术指标的滑头。而未来必然有一波,杀的是越涨越乐观的。 

如果你仔细研究过优秀投资人的收益曲线,会得出两个明显的结论:第一,决定收益持续性的,是能力。第二,决定收益超额程度的,是危机。

第一点说明了:如果不具备成熟完善的投资能力,就别幻想收益了,一切阶段性的收益表现都是运气的产物。只要待在市场里,迟早向着能力的本来面目回归。运气本身没什么不好,可惜是与时间为敌。第二点说明了:真正要期待大的超额收益,取决于你会不会碰到大的市场危机,以及你在危机时刻的表现和决策。优秀的能力能确保持续性,但如果市场始终没有危机级别的“捞黄金”的机会,那么就别太幻想超额收益了(但获得企业的经营收益则是可能且可持续的)。

当然,把握危机本身也是能力的范畴。但这种机遇确实是可遇不可求,能力再强也无法创造。但本质上来讲,能力是基础,危机是收益的放大器。能力是1,危机是嘉陵。否则,危机不是致富神器,而会是败财大招。

指数的大阳线刚点燃群众热情,就连续的调整,闷杀了第一批追风少年,政策口也有及时微妙的举动。这样挺好的,甚至可以说,非常好。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疯牛一时爽,9成火葬场。何况上次的算大帐已经说过了,总市值拉升余地并不那么令人激动。所以如果真想赚大钱,其实最好是期盼另一种运行模式的出现。但慢牛这事儿,在A股还很陌生,会不会发生,以及会怎么运行,都是未知,走一步看一步吧。关键时候,会在“粉丝可见”帖里说话的。

20年7月:昨天深圳房产政策收紧刷屏。跳出个例看规律,我想说的是,要注意新阶段估值和思维的切换。过去20年房地产投资适用于成长股估值,任何静态的高估都被未来证明合理,因为背后的成长驱动是非常扎实的:市场化初期,购房人口高峰期,城市化高峰,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期,货币高速投放期,政策极度鼓励期,国内外市值差距极大等等,如果这是一只股票,几乎符合一切未来优势型公司的条件(特别是稀缺位置的房子)。

那个时候,你只看分红率(租售比)和市盈率(房价收入比)高而看不到背后的成长趋势,就会错失黄金十年还愤愤不平。但现在,大家可以自己去感受一下上面那些成长因素还剩哪些以及力度上对比过去如何,在发生哪些微妙但明显的变化。这个时候,你如果还陷入在“成长股估值”里,就很容易吃大亏了。跟风,追高,闷杀,就是常见的组合套餐。真正的成长股是不怕追高的,但伪成长或者成熟蓝筹类的(更不要提高峰拐点类),追高就是财富大杀器。

新阶段房产就不能投了吗?当然不是,但肯定不是过去闭眼买或者大胆跟风追高的阶段了。关键是:第一,内在价值非常非常重要,只有真正的好房子值得看。第二,估值和入手价格非常非常重要,买得好和买好的一样重要。

我们做投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把自己的财产托付给时代的幸运儿和这些幸运儿里最能干的人。但托付的姿势也很重要,简单讲有三个大法:一是市场估值极高面临强烈负回归时要练好“不死大法”,二是估值很低黄金遍地赔率上佳时要练好“上车大法”,三是除此之外的所有时间练好“屁股大法”。练好这三招,不说纵横天下吧,日子肯定是足够滋润的。

作为投资人来讲,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更关注安全边际和风险问题。但实事求是的讲,财富的大跃升其实往往是需要泡沫的,只不过你要清楚,这绝对是“惊险一跃”。如果全面低估的市场是在气候宜人物资丰厚的河谷和平原漫步,那么走向全面高估甚至泡沫的市场就是在高山峻岭中急行军,最危险的区域甚至是半身在悬崖外的徒手攀登了。财富的这一跃,安全落地是绝顶风光,失足而落就是万丈深渊。这没什么可抱怨的,投资这条路就是这样地貌复杂,我们需要做的是:坦然接受,对身处何处有正确的判断,并对各种地貌下的生存法则有清晰的认知。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牛市是散户亏钱的重要原因》,文中将投资人按照资金级别分为了几个对照组,14年7月到15年12月里,收入最低但占比85%的投资者损失了2500亿。而同期收入最高的0.5%的投资人,却获得了2540亿的收益。另外,与非牛市期间相比,最高收入从最低收入组获得的财富转移则要降低一个数量级。所以真相是,牛市对于85%的小散来说,将以一个惨烈的收割结尾(虽然过程中会有美妙的高光时刻)。

股市是具有奇异预测功能的,历史上很多重大历史事件还在进行中时,股市已提前进行了正确的投票,包括世界大战。现在最大的历史事件就是中美竞争长期升级,但两边股市都在大涨,从预测功能来讲这就很迷惑了。当然这只是笑谈,其实主要还是这场大戏的終局还在很远处,远超出市场能笼罩的范围。 

是不是牛市这问题,第一我不知道第二我也不关心,反正一直做投资都是基于“无牛市假设”的。但从市场观察的角度来讲,如果现在是牛市那么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因为第一现在全市场的估值还是很便宜的,牛市中期之后很难找到大面积的便宜股票。第二谨慎型投资人目前还是高仓位,频频出来喊风险并且被反复打脸,被一堆菜鸟嘲笑的情况,还没出现。第三其实现在股市赚钱效应还不明显,身边不关注股市的也还没冲进来,更别提那些坚定持“股市赌场论”的人忍不住跑进来接最后一棒的情况。

另外注意一点,“上一轮牛市特征”是个特别害人的经验。牛市是有特征的,但要拉长时间周期几轮综合起来看,也需要结合最新的市场特征和基本面变化来看。有些牛市的特征每次都在变,有些则一直没变,值钱的是没变的那些。

昨天看到篇文章《马布里:一个生存故事》,里面有段话非常好。马布里:“进攻是球场上最夺目的部分,是上限,它代表着得分、胜利,展示着能力、天赋,但它也是球场上最不可预测的部分,即便强如乔丹、科比,也会有几场比赛完全找不到投篮的手感,但防守不会,它与运气无关。防守永远不会骗你,进攻是你能不能赢球,但防守才决定你打到什么名次。”这段话,可以原封不动的用到投资上,而且永不过时。所以说很多的东西,到了一定境界后,道理都是相通的。

14年下半年的时候,有个朋友让我帮着给他的账户出点主意,但我给出的主意却导致他在年末暴涨行情里彻底踏空。而这个朋友不但没抱怨,还特意感谢我的关照。我当时就说,只要你信得过,我就负责你的财务自由(其实当时是有点不好意思,所以这话确实有点冲动了)。截止今天,这些年无论阶段成绩好坏他一直保持着对我“盲目的信任”,而我,也完成了对他的承诺。所以我总说,投资这行是和钱打交道,但很多时候又不仅仅是钱的事儿。

国家层面话题太大,就说个人来讲,和气相处永远是我第一选择,如果不合拍就保持距离哪怕容让三分躲着点呗,但如果还就追着没完没了的招惹挑衅下绊子,那还真忍不下去,一块儿难受总比我一人难受好。如果谁说自己能做到别人怎么捏你惹你都能赔笑脸,放弃一切自身利益去维持“友谊”,第一,这脾气我服,第二,这性子我呸。

如果时间回到去年底,这时有个神向你透露:2020年初,中国将出现比SARS严重10倍的重大疫情,全社会停摆几个月。接着全球出现更严重100倍的扩散,主要经济大国无一幸免,甚至美国成为全球疫情的暴风眼,直接死亡人数十几万,全球经济崩盘式下滑创造1920年大萧条之后的最惨记录,与此同时中美矛盾激化,美国将发起史无前例的全面经济和政治压制...那么,你当时对于2020年的股票仓位,打算怎么办?

以上都是事实,但即便你提前掌握了100%的宏观事实后,是不是发现股票的实际表现却出人意料?那么,如果回到这个游戏的初始设置:你无法预未来,你必须提前猜测未来半年或者1年将发生什么重大事件,并以这个“猜测中的事件”为基础,去安排自己未来的投资,又会是什么结果?然后再把难度提升一个级别,就是这个游戏不是玩一轮,而是持续玩十几年甚至更长,会是什么结果?

所以说,这就是底层思维模式的区别,当然这仅是底层思维模式中的一支而已。

当然,我不是说宏观完全无用,投资不是在真空中,必然受到宏观的影响。所以要学会对宏观和历史进程做准确的定性,这个“决策基准”是一切的基础。我不打算对结论有什么讨论,说白了,一个公司摆在哪儿,数据都公开的,能看明白搞清楚准确把握其生意本质,并且判断其未来经营走向的都不多,更别提这种级别的判断了。而且这种事儿哪儿有100%对吧,判断不仅是学识,还有很多是基于思维方式甚至是价值观层面的,所以既没法也没必要统一。

我要说的是,不管你是乐观判断还是悲观判断,都要积极的去应对。乐观的人积极的提升自己寻找新的机遇,悲观的人积极的去备战备荒或者把肉身和财产都尽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这都是正经事。就是千万别被网络扯淡和流量文章耽误了正事儿。

说实在的,国家虽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但不怕您不爱听,国家这个整体无论从判断力、竞争力还是执行力,真的比绝大多数人的表现都强得多。相比被时代耽误,我觉得很多人更大的麻烦其实是被时代抛下。另一方面呢,就是事实上目前主要国家现在都面临着非常大的问题,其未来面临的挑战,其实并不比中国更轻松。谁正视这些挑战,谁能把压力转为改革和执行力,谁未来的日子就有希望。否则,等着倒霉吧,时间问题而已。国家如此,个人呢,其实差别也不大。总之,意识到这是个不确定性增强的世界,判断一下这种不确定性的级别是危与机并存的还是灭顶之灾的,然后根据概率与赔率的原理,做相应的下注。

之前推荐过今年的神作《饥饿站台》,这个片儿其实很好的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家要那么努力的往价值链的高端去闯?岁月静好随遇而安不好吗?答案是,不好,而且越是社会底层,就越不好。

你可以想象一下,其实现在每个国家都是一个独立的“饥饿站台”,不管在哪个国家,细分为很多层次的阶级都是客观事实,没辙,人类现在就这个发展阶段。但不同国家间最大的差异在哪儿呢?就是上面放下来的桌子有多大,食物有多丰盛。

发达国家是这样的,虽然也有上百层,但放下来的是一个超大的桌子而且铺满了丰盛的美酒佳肴。前几层不用提,每个国家的这些层都是吃香喝辣的。但发达国家的饥饿站台,到了中层甚至中下层,依然能剩下大量的食物,甚至偶尔还能剩点儿海鲜和美酒。即便是最下层的倒霉蛋,吃饱总是没问题的。

但落后国家的饥饿站台就不太妙了,能得到的只是一个小号的餐桌,食物也很少,前几层没区别,但到了可能中间层已经只能喝汤了,再往下真的会饿死人了。越穷越不发达,饿死人的层级就越高。

所以国家间的竞争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争夺最大的桌子和最丰盛的食物,因为这个大桌子是有限的,美味珍馐也是稀缺的。而当争夺食物的时候,特别是生死存亡间,人和野兽的差别,真不大,甚至远比野兽更阴险残忍。

所以,越希望过岁月静好小日子的,就越要祈祷自己的站台能获胜。你所在的站台越牛逼,你就越可以不用关心纷乱的世界。你甚至都不用拼尽全力的往上层爬,因为你那层已经可以比较体面滋润了。所以一辈子小确幸的前提,恰恰是你的站台足够牛逼。而如果不幸,你的站台竞争失败了,那么你最好祈祷自己属于顶级层的住户,这个小范围也没什么影响。否则,你可能会认识到一件事:原来,人类距离动物世界,并不是特别的遥远。

20年8月:最近可说的不多,因为市场处于不上不下也可上可下的混沌状态,缺少极端态时期的强烈一致指向性。我个人的感觉是选股的难度提升了不少,市场也从几个月前的极高赔率转为中性。站在几个月来看形式非常不明朗,纠结的地方很多。但把时间放长到3年5年,顶级趋势(时代级)没有任何变化,中级趋势(产业级)也可以梳理出比较清晰的线索,所以投资的战略级别依然是非常扎实坚定的,但这个过程不可能像过去几个月一样一直维持一条45度的斜线向上。焦灼和反复,某种程度上是风险释放的形式,而在这个过程中,下一轮的低风险高收益机会也会逐渐的构建完成。

聊几句从终局思维的角度看中美竞争的问题。既然中美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那么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谁会赢?这里其实首要的问题是,怎么定义输赢?因为在这个过程里,双方你来我往的会有很多交锋周旋,那么是不是谁看起来更强势更牛逼谁赢呢?肯定不是。

美国遏制中国的根本目的,是阻断中国的发展势头,让中国永久性或者极长时间内,不再具有挑战美国综合实力的能力。这才是最根本的目标,不管过程怎么跌宕起伏怎么花样百出,终局无非就是几种:

1,成功的彻底打断中国发展进程,中国要么陷入拉美化陷阱要么直接崩了,那么美方大胜中方惨败。

2,明显延缓中国的追赶势头,使中国进入阶段性放缓和麻烦,但并未从根本上瓦解中国的发展动力问题,之后中国将继续进入追赶超越的趋势。这样,美方策略层获胜,但战略层面失败。

3,不但未能从根本上遏制住中国的长期发展势头,并且短中期还促使了中国更坚定的补足了短板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之后的追赶不但势头更好且彻底消除了致命短板。这种就是中方大胜美方大败。

4,双方进入无理性无底线的生死赌局,则天下大乱,中美均惨败,整个世界陷入黑暗时代。

所以说,看待这个问题不要被“热点新闻”牵着鼻子走,而是要从终局思维的角度来做分析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大多数时候是美方强势中方弱势,美方出招中方接招,这是客观现实决定的:第一,美方实力更强中国相对弱。第二,美方试图撕破关系,中方则试图维持关系不恶化。所以有这两点在,过程中一定美攻中守的态势。但是呢,从战略层面和历史进程来看,则态势完全相反,是中攻美收。这个关系要搞清。

对于上述的终局判断呢,我是觉得这玩意没有标准答案,它取决于你的视野,知识和信息储备,分析问题的逻辑和方法论,以及历史观等,我觉得不必强求什么共识。但还是那句话,做严肃的思考而不是打嘴炮,然后知行合一。

你要是真判断出现1的局面,那么真的甩卖一切资产赶紧跑,去不了欧美没关系,跑去泰国马拉西亚也算是逃出生天了,还什么房子股票奥数班的,都是扯淡。如果判断出现4,更简单了,赶紧抛售一切资产去大山里买块挨着湖水的地,深挖洞广积粮就完事了。

记住,你此刻所有的投资,无论是股票,房产还是孩子的教育,都只有押注2和3的可能性时才成立,否则就是找死。当然,历史本质上是不确定的,这个没办法。就像,面对不确定性,我们总要下注一样,无论是投资还是人生,都是如此。

我不喜欢做价值判断,因为这种东西有很多维度,没有绝对标准,而且不同阶段和情况下的主要矛盾也不同,只有单线程思维的书呆子才会唯某价值观为任何环境下的绝对真理,不管左的右的,都是如此。我更喜欢做利益判断,因为第一输赢这种事情相对来讲要客观的多,第二呢真正碰到切身利益问题时,能超然在利益之上的真的太罕见了,别看嘴上怎么说的,看遇到事儿时身体怎么做的。说白了,给别人讲人生道理总是容易的,碰到自己时那碗鸡汤就不容易喝下去了。

另外,做投资的都知道理性的重要。而理性首先就体现在,实事求是。不要因为对手的态度而变化。有用的,别管他宣扬还是反对,照用不误。扯淡的,您就是忽悠出大天去,也不上当。就比如市场自由竞争这事儿,不要因为今天美国的无节操封堵就觉得都是假的,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绝对是经济发展中最强大的利器,不但要坚定的走而且还要越走越深。但另一面,也别被忽悠了认为自由市场是一切领域里的最高真理和平推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那就是读书读傻了。实事求是,客观务实,是非常非常高的壁垒,对一个人来说是这样,对一个国家来说其实更是如此。

越是在聪明人扎堆的地方竞争,就越不能耍小聪明。“浅层聪明”覆盖的收益区,很快就会被发现和失效。但“深层聪明”区域,即便对聪明人来说也太难,或者太慢和太累,从而一直保持人烟稀少而长期有效。 所以,聪慧不难,笨拙更容易,难就难在要“智拙”。

我经常说,投资是一个可以做20年30年的工作,当你用这个高度看待问题时,很多事情都会不一样,如何达到长期的良好复利自然会成为最高目标,一切动作和策略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出发。所以,真正靠谱的投资,不是追求最猛最威,而是有时很好,有时一般,但永远不要太差。

往后看,在新的历史进程和周期下,我相信投资绝不会一帆风顺,动荡和突发事件冲击上演的频率恐怕要比过去20年频繁得多。但我希望我们更需要记得:第一,除了投资,我们别无选择,且不投资是最差的选择。第二,市场真的不缺好公司好生意,特别是在证券市场已进入历史性大发展趋势的当下,这是我们做投资最大的底气。第三,坚持做对的事是应对不确定性最笨拙但有效的方法,不耍小聪明,不赌博,聪明的承担风险,耐心的积必胜为常胜,累常胜为大胜。

20年9月:把眼光放远点,现在的调整包括今年的收益,其实都不是什么大事儿,无非是在价值和预期之间做动态平衡。最担心的只有两件事,一个是实在找不到好的机会了,一个是产生价值的根源动摇了。前者是自下而上的,后者是自上而下的。目前而言,两者评估都还不错。老样子,不争论,不抱怨,不急不慌,不争不抢,做好自己的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由于大的宏观环境的变化,现在的投资处于一个“经验重置”的阶段,就是过去十几年二十多年的一些赚钱经验,可能都在空前快速的折旧。这里,既包括了大类资产配置的经验,也包括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经验,以及股市特别是“牛市”的经验。我觉得这个时候,一个是要降低老经验对决策的权重,积极观察和学习。二是要多从事物本质和长期角度看问题,从投资系统的层面应对问题。

在自媒体时代经常看到一些爆款经济或者行业评论,我有一个忠告:看看热闹可以,但别太把这些文章当回事。我很久前在某行业工作时,也热衷写这个,而且写的相当好。也就是当年没网红这说,否则哥们妥妥的行业评论大V。那些文章尽数国内外各种对比并且直斥行业各种不堪,行文温暖、睿智、深邃,充满了感动人心的悲观主义精神。除了后来被证明是错的以外,一切都很完美。

记住,只要你从事的是世界上被证明的高价值有前途的大产业,你就奔着提升自己的职业含金量去就行了,本事最后到自己身上总是对的,比脑子里塞一大堆高流量的漂亮文章重要100倍——你要知道,你们之间的生意模式是不一样的,你不是靠流量能成功的。所以现在深刻体会到任正非说的特别对,基层和中层从业人员,别老天天思考战略评估行不行的,你就跟着干就完了。绝大多数人的所谓产业和时势判断力,不是给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做加法的,而是都做成了减法。

我们国家很多时候喜欢讲弯道超车,但你仔细去看,其实这些年的发展绝对不是靠的什么弯道,而主要是“结硬寨,打呆仗”——扎扎实实的从搬砖搞基建,一点点构建全面的工业化能力,从上到下的重视教育,从头开始学习和实践市场经济等。这些都是非常枯燥,花钱多还见效慢的东西,没有长期的战略层面的坚定和决心,根本玩不转的。

入世,互联网浪潮等,当然是重要的时代机遇,但决定性的东西还是内因,是一直坚持在构建成功的底层因素。不信,你去看看比中国早6年就入世贸,同样经历所有产业新浪潮的巴西、印度。

这和投资也非常相像,投资你说有弯道吗?也有,比如说牛熊转换,比如说每个阶段的产业机遇,比如大类资产的周期转换等等。但同样面临过去20多年的这么多个“弯道”,有多少人真的实现了财务自由和阶级跃升呢?而那些真正成功的人,你仔细去分析下,会发现差别不在于“时代机遇”,而在于“内在因素”——疯狂的学习,开放的心态,从不抱怨而是永远寻找机会,对成功的极大渴望,但又有超人的耐心和坚韧,日复一日的成长......所以说,这世上最大的弯道,就是心智和执行力。

20年9月:经济短期的重大冲击和中长期的进入中低速区间,是又一次全面的供给侧出清。我们观察到很多行业龙头的经营情况出现了远远超越行业本身的优异表现,对它们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时代”。对于那些在新时代里有供给侧优化+需求侧长雪道,能乘风破浪的“弄潮儿”来讲,最大的问题只是贵———但要注意,这里贵的程度很不同:有的是透支了1年,有的透支了8-10年,这个差别可能就是投资上成与败的分界线......

从更大的趋势来看,大类资产的拐点已经在18年就完成了(市场底+政策底),宏观经济的下行拐点正在进行中(经济底)。这就是“跌下去不怕”,因为长期经营向上的概率持续提升,下跌只会修复赔率,而不是杀逻辑。当心里有个更大的图景再配一个价值的锚,碰到突发情况时候才不容易懵,在需要耐心的时候不会焦躁,而需要动手的时候也不会吓尿。

9月的季节已在逐步更替,市场的内在驱动力可能也面临同样的节点。今年主要还是流动性因素为上涨核心驱动,但中国经济的韧性之强也确实超预期。接下来,是业绩驱动和经济反转预期逐步证实?还是估值逐步修复到更具赔率的区间?但不管怎样,大体的状态是:继续涨的阻力加大,向下跌却又不用怕。 

中国把自己变成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是对自己和世界都非常有利的事情,相信对于这点很少有不同意见。但是进一步问,你怎么才能变成最大的消费市场呢?人口规模是够的,那主要就看每个人的消费能力,特别是中等和中低消费者的水平。而决定消费者水平的首要的一点,就是收入水平。

而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大量的高收入职业,再没有这些高收入群体支撑的中高级别的服务业,庞大的高消费群体从哪儿变出来呢?你不能指望一个以低档次制造业和农业为主的国家,诞生大量的高收入消费者吧?所以没有强大的高价值产业链,就不会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所以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顶着那么大的压力,面对这么大的困难,也一定要把中国自己的高科技高价值产业搞起来?因为只有它才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可以这样讲,这些高价值产业立起来,大家在享受整体水位上升的时候未必会想太多。但如果这些产业失败,相信我,从自己的职业前途,从孩子的就业,全方位惨烈的内卷都将环绕着你,无处可逃。直到最终的“认命”。

有一篇美国学者的文章《中国的挑战:美国从未遭遇如此的对手》挺有意思,他分析的中国成功的几个要素倒是不妨作为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第一是继续保持务实好奇,适应性强且饥肠辘辘。第二是把集中力量办大事、市场竞争,资本市场三合一的全世界唯一的新举国体制玩好。第三是继续改革开放,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襟为世界创造价值。做好自己的事,虽两岸猿声啼不住,但我命由我不由天。 

在当下,要奋斗要进阶,可以选择996或者007下的高赔率。要岁月静好,也可以找个轻松的工作随便干干,不承担什么压力。当然也可以不那么极端,中庸点儿,有点小压力但稳定,生活OK但也没什么大的突变可能。但最怕的,是既要,又要,还要... 至于怎么选?要相信大多数人在自身利益选择的时候都是理性的,我觉得最关键是两点:

第一,社会有足够的发展和活力,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题,而不是逼着每个人只能对一道题回答YES还是NO。第二,你的能力和技能壁垒越高,就永远拥有更多的选择,就越不用和一道题死磕。相反,选择权越低,反而越难碰到两全其美的选择。《圣经》里有句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其实就是这个内在逻辑。

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从投资的角度来讲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以往不管是房地产还是股票,只要牛市您就闭眼买就得了,基本全都涨,最重要的是最后跑路的那段。但在新常态下,你会发现,不管是房子还是股票,都不能瞎买了。房产总体趋势向下,结构持续分化自不必说。股票作为大类资产的周期是向上的,但分化也会成为常态。

这背后,是经济增速进入中低速区间,需求端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局部化。股市也进入无限供应模式,永久性的改变了供求关系。这很正常,所谓“成熟”就是这样,告别全面的野蛮生长,但也逐渐关闭了快速进阶通道。一切皆有代价。

历史这东西和投资一样,都是最忌讳开上帝视角或者架空背景后去假设重来的。以我国的情况来看,可以确定的是起点位置一手烂牌,中间有臭手也有妙手(这些争议比较大,不展开了),但一路到现在可以说取得的起码是最优结果之一(同比同样起点,但上手牌更好的印度就更明显了)。这就像做投资,复盘来看哪里可以更好都清清楚楚的,每一个节点感觉都是白送钱,但身处其中决策和执行时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要反思”是永远不会错的一句话。但对于获得过成功的人来讲,其实总结和坚持成功的经验,比反思更重要。坚持那些让你成功的东西,其实就是最好反思。而那种动不动要全面推到重来,或者眼里全是错错错的“反思派”,大多数压根就没成功过,这些“低端反思”说实话纯属思维骗炮,真不如把时间用来打游戏升级了。

20年10月:在疫情爆发那段时间,我说过在这最严峻和不确定的环境下,70分的公司靠不住了,必须聚焦到90分的极品上去(何况当时都泥沙俱下跌出了赔率)。那么经过半年左右的演绎,这个逻辑已经表现的非常充分了。现在来看,一方面是持续被冷落的低估值,另一方面经济逐步修复也给各个产业的回暖提供了基本面的可能性,所以比较明显的机会可能重新出现在了“有成长和潜力的70分”里。

非性感赛道也非耀眼明星,但朴素天地里却也能持续两位数增长,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也不错的,即便风格不过来也稳稳吃业绩了,风格变化则是意外惊喜。当然,这是短中期逻辑,长期逻辑还是在中国经济的新驱动跑道里,但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消化被过度展现的共识。

未来的投资要面对三个方面的挑战:第一,宏观经济进入中低速区间。第二,市场的有效性提高。第三,机会更多出现在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第一个困难主要是需求端的拉动降低,增长的速度和行业受益的范围都相比过去明显下降。第二个困难主要是证券市场供求关系逆转并且资金结构变化,严重错误定价的频率可能下降,赚钱的效率相比过去降低。第三个困难是新机会最多的领域,却也在商业理解上更困难,也更易变和不稳定,估值更加困难。

最近这对楼市和股市都连续出台了一些政策,不用一条条看,整体总结下就是一句话:房地产好好控制住,资本市场要强大起来。这个基本上会是贯穿未来多年的宏观层面的顶级战略了,前半句关系到“风险控制”,后半句关系到“发展前途”。

算个大账:只有后半句实现了,人均GDP才能顺利翻到2万美元的发达国家门槛。而期间只要房地产控制在低波动区间,等人均收入相对现在翻番,就意味着房价收入比降低一半,房租收益率提升一倍(但这个逻辑只适用于普通住宅,不适用豪宅。稀缺豪宅的逻辑我之前讲的很详细了),这个问题就算是在发展中被消化了。前浪呼啸而过,后浪隐约将至。总是见证时代剧变,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的宿命。

刚看到一个研究所的报告:我国家庭人均5000以上,也就是三口之家的家庭收入1.5万以上,已经是全国中上范围的收入水平了。至于真实的资产状况和生活感受,可能就更复杂些,取决于这些收入拿来干嘛了。如果房产上车早,收入用来还贷中,那么生活就比较愉快(高点买房背上巨大债务的,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如果房产没赶上,但愿意延迟享受把流动资产更多用于自身的职业素质武装,或者持续聪明的投资,那么未来正向回报的期望值也很高。如果大部分用来吃吃喝喝刷抖音玩游戏买直播,那么…代表这些上市公司感谢老铁们的支持

20年11月:从18年底开始至今的2年行情来看,整体分为2波。18年底到19年4月是一大波(沪深300最高涨幅36%左右),20年3月底到现在又是一大波(沪深300最大涨幅33%左右)。这2年的行情背后是几个东西的共振:

低估值(18年底和20年3月的起点都是极低估值区)+流动性放出(3月末开始M2从近1年多的8.5%左右的增速一跃升到11%增速)+风险偏好提升(国债收益率一路下降,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制度性的利好(证券市场改革,政策重视呵护)。

那么目前这些因素里,估值已在中位(以15年高点为标准,因综合情况来看让市场情绪超15年的背景环境还看不到),流动性水平依然好但边际已收窄(21年面临流动性回归趋势),风险偏好中等(十年期国债从4月2.5%大幅回升到3.35%,股债收益率模型来看已经回到16和17年末的水平),而政策依然比较友好,另外21年的经济情况会有明显改善。

结合上述背景变化和水位状况来看:

1,目前位置出现大行情的概率比较低,除非有新的强劲的乐观因素出现。由于不是绝对低估区,且风险偏好和流动性有回归态势,其它重要变量不确定性高(比如中美关系和美股状况),目前位置出现较大波动的概率大幅提升。

2,市场整体机会一般,但经济走出疫情影响背景下,过去2年被压制的极低估值类公司、以及已经被高度边缘化但个股素质上佳的小公司,有改善性机会。

3,经济增速整体放缓+经济安全和升级的紧迫必要性+市场机构化的主要趋势稳定,因此短中期可能低估值占优,中长期来看依然是有时代机遇和强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占主导性机会。

在市场的极端态时不用考虑其它变量,认死理即可。而在市场的中间态和模糊区间,其实影响市场的变量挺多的,站在现在看未来半年到1年,正是如此。带着18年的悲观心态去看19年显然是大谬,而带着这2年的高弹性收益预期去看明年,可能也是如此。

经常被问到怎样才能投资成功甚至走向职业投资道路。简单讲,就是要去做那些配得上你理想的事情,如果你在做的,都是些庸碌之辈乐此不疲的事,那基本上可以告别成功了。评估这条路可不可以走很简单,成绩是真理。个人投资十年复利20%以上+亏损年度不超过2年且年度亏损不超过20%+不是靠赌几只牛股完成的以上成绩,大概就可以玩下一关了。再简单讲,就是用自己的钱把经验教训都买了,且获得了持续性的足够成功,再去碰别人的钱。另外,做职业投资最好的状态是,我不职业做也能财富正循环了。做基金经理最好的状态是,我根本不需要做基金也能活的很好。

过去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都是鼓励加杠杆并且能在经济高速增长下遮盖住暂时的风险,但杠杆率和经济增速一旦掉头,这个游戏就显露出脆弱的一面了。在新的时代下,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曾经稳赚不赔的“信仰”逐渐崩塌。这也是我去年说,以往那些看起来最安全的投资品种,其实风险是被低估的,而且通常这些品种的流动性很差,一旦出问题跑都很难。

相对来讲,证券市场的风险性其实被高估了,而其新的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目前依然是被大幅低估的。股市的问题是短期波动太大,决策和坚持的壁垒太高,但相对于其对于未来家庭财富的决定性影响,突破这些壁垒并以正确的姿势参与到这个历史进程中,是当下赔率很高的行为。

最近的研报提及十四五规划的很多,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有多少人也会像国家这样定期给自己设定详细的成长规划呢?不管是个人、公司还是国家,能有明确长期目标的就不多,能在这个目标下进行持续精密的阶段规划的就更少了,而还能够坚定的执行下来的,简直凤毛麟角。

之前我们总说中国人勤劳,勤劳当然是有利因素,但也是个比较低的壁垒。更重要的恐怕首先是敢想(宏伟的目标),其次是会干(精密的规划和项目管理),再然后就是坚持干(极强执行力,百折不挠)。要做到这些,既要有足够的历史自觉,又需要兼顾稳定和活力的机制,还得在坚定不移中随机应变,这些才是最高壁垒的。

我们的国家,至今为止走过了几个典型阶段:第一阶段是“成功很难,生活也很难”,就是全社会处于非常初期的经济和发展阶段,全民平等但贫穷,日子不好过,柴米油盐这个级别的问题就能愁死你,今天你所忧愁的一切在那个时候都是忧虑界中的奢侈品。而且基本上不存在普通人在经济和社会资源上获得成功的途径,或者成功概率可以忽略。

第二阶段,是“生活很艰难,但成功壁垒低”。这个阶段属于改开初期,也是我很小时候的记忆。那个时候老百姓的日子依然是紧巴巴的,但社会活力已经起来了,到处乱哄哄的但其中蕴藏着不小的商机。这个时候开始频繁听说普通人经济成功的故事,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低知识低技术含量的(但需要头脑灵活,闯劲和吃苦耐劳)。从这个阶段开始,人生变得不确定了。

第三阶段,是“生活没那么难了,成功也还没那么难”。这是2000年后至今最典型的样子,至少在城镇里要想小康生活已经非常容易,努点力或者有点运气不难获得稳定的中产生活质量。此阶段很多产业高速发展,虽然不再像改开初期入场壁垒那么低,但经济带动的面最广,知识真正成为财富的巨大杠杆,知识爆炸叠加机会爆炸,完美双击。成功已经比上个阶段难得多,但机会也多得多,且成功的量级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

第四阶段,是“生活会很容易,但成功会很难。”这就是未来的大概率的模样。

好消息是随着经济平均水位的上升,以及各项福利保障措施的完善,获得有起码尊严的生活不再是那么困难的事。发展机会大幅下降但社会竞争烈度也下降,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记忆之“焦虑”,也获得了很大的缓解。

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所有最容易的果实都被采摘完毕,高壁垒几乎成为一切行业现象。所有重要社会资源中还没有被垄断的,可能只有知识了。但获得最优质教育,并且在知识精英的激烈竞赛中胜出,获得社会低速发展中稀少的“风口加持”,难度已经不是上一个阶段能比的了。

等到那天,回头望向这走过的几十年,可能会感慨:这既是波澜壮阔的人类发展奇迹,也是我平凡又难忘的人生。


-----------------------------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