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苍蝇拍微博投资感悟摘录(四)

看市场时脑子里起码要有2条线:一条是价值线,一条是价格线。就像地球围着太阳的走势诞生了“春夏秋冬”,价格线围绕价值线的复杂波动也产生了“低估、合理、高估”等状态。投资思考的核心第一是对企业价值线的未来走向进行评估,第二就是对2条线“当前偏离度”对未来收益率的影响进行评估。

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评估对证券投资理解程度的方法:就是现在对“a股10年不涨”最愤愤不平最觉得不可思议的人,你一定要小心他,因为说明他基本不懂证券投资也不了解投资史。也许他是个耿直的好人,也许是个善于炒作的高手,但一定不是投资上值得信赖的人。注意,这与单纯批评市场监管问题是两码事儿。

    看市场时脑子里起码要有2条线:一条是价值线,一条是价格线。就像地球围着太阳的走势诞生了“春夏秋冬”,价格线围绕价值线的复杂波动也产生了“低估、合理、高估”等状态。投资思考的核心第一是对企业价值线的未来走向进行评估,第二就是对2条线“当前偏离度”对未来收益率的影响进行评估。

    有朋友问我花多少时间读财报,我说很少。因为第一能让我进入财报分析的公司就极少,如果不是从商业属性上和竞争优势上有突出吸引力,我为啥要看他的详细报表呢?第二我偏好的公司都属于业务简单财务结构也不复杂的为多,一般不会异常复杂。总之,我是个尽量免除不必要麻烦的家伙,从小就是。

    那时间都用在哪里了呢?一,观察分析其生意的特性,思考行业格局及企业竞争壁垒在哪里;二,从整体上考虑投资它的关键逻辑和前提,以及这些因素的牢靠度及变化性;三,查阅企业行业的相关资料及重要数据加深认识;四,持续观察重要财务指标的变化和背后的意义;五,排查财务上和经营上的重大疑点。

    人类不具有知识和阅历的基因继承,所以同一个社会中谁可以更成功往往取决于其学习能力。除了最基本的共同教育外,谁更善于站在前人的高度上思考而规避已经总结出来的教训,可能是非常关键的。至少在证券投资领域,屡教不改和对前人教训的视若无睹,是一批批的Mr.70%诞生的根本原因。

    投资时的一种错误的下意识是认为企业老总是知道企业命运的,由此总喜欢站在揣测其行为和心理的角度来决策。实际上他们虽然在具体运营和行业理解上远胜普通投资人,但其实远谈不上掌控了竞争中的一切要素。与其做他们的蛔虫,不如回到商业的本质来看问题——有时“不在此山中”也是一种优势。

    有学者曾对财富100强企业在过去50年的增长挫折案例进行了分析统计,结果表明87%的失败都是管理层的可控因素导致的,其中战略失误占到70%。最主要的失误来自于“过高估计了自己的优势”和“创新失效”。可见,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竞争环境的变化,即使在最优秀的企业家群体中也不是个小概率事件。

    市现率(现金流净额与市值比)是一个极少被提到的视角,但是我喜欢这个指标。在这个视角下,一些貌似并不便宜的企业以更具价值(现金流创造力)的形式体现出来,而另一些业绩爆发中动态pe貌似很低的企业则显示出惊人的经营风险--毕竟,生意的最终目的是真实的现金,而不是会计意义上的利润。

    其实在估值中,不存在什么“金指标”。好的企业(注:应改为好的“投资标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越用多种角度的估值方式来审视,它就似乎越能体现出性价比所在。而不靠谱的企业正好相反,在某1个估值指标上可能极其诱人,但是越是多角度衡量(也包括时间段的选取)就越能发现风险迅速扩大。多视角估值,是投资能力的一个分界线。

    最不要怕的,就是谁都躲不过的系统性大恐慌。因为它就像女人闹小脾气,来得快去的也快。最怕的就是基本面逆转型的方向性下跌,因为那就像女人爱上了别人,离你只会越来越远而不再回头。

    【关于风险的等级】:投资者提前比市场认识到了某个重大风险,危险最低;投资者和市场在风险认知上没有大差别,但是价格已经对风险作出了很大的补充则危险较低;投资者与市场都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则危险很大;市场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风险而投资者自己还茫然不知,面临的危险最大。

    虽然我从不认为股市只有1种赚钱办法,但确实认为方法是分高下的:【上乘武功】收益率高风险低,天天不紧张,生活好心情,站着把钱赚了;【中乘武功】收益率也很好,但天天操碎了心,日日过劳,一旦停下就不知道该如何赚钱了;【下乘武功】操卖白粉的心,赚卖面粉的钱。收益率分布完全随机漫步。

    在很多书里发现从几十年前就开始出现,一直到现在还在进行的一种努力,就是试图构建某种自动找到大牛股及优秀企业的神奇模型。模型种类涉及财务模型的,有技术指标模型的,甚至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条件配置的。我一直很疑惑的是:这路对不对倒先另说,就这份挑战前无古人成就的信心又来自哪里呢?

    窗外大雾弥漫,熟悉的建筑物都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踪迹难寻。这不就像当前的市场?激烈的下跌就像大雾遮住了我们的视线。但投资者应该明白,该在的建筑物还在那里,“消失”不过是视觉上的一种暂时现象。同样,企业的长期内在价值并不会被短期恐慌的下跌所折损。该怕的是,那大厦原本就是海市蜃楼。

    最近2年从珠宝到猪肉,全都在狂涨,只有股票不涨。但大家都忽略了,这些东西里只有企业(当然是优秀的)是可能持续长期创造更多现金的!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必将再次证明“长期来看优秀企业的股权是世界上跑赢通胀的最佳武器”。我相信,20年后人们如果有一次穿越的机会,他们会希望回到今天。

    在有些时候,人是需要点儿“盲目的坚信”这种东西的。特别是当我们通过理性的思考后慎重选择了一个方向,但是这个预期中的变化却就是不来,等到死也不来。往往这个时候我们灰心丧气,然后说服自己“真的错了”。结果就在你放弃且无法回头的刹那,你期待已久的变化以更猛烈的方式到来了。

    投资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先聚焦再发散又再次收敛的过程。先聚焦是指针对投资大原则集中的归纳和抽象,在此之上的发散则是具体方法论以及各种基础知识的学习历练,而最后的再收敛则是对所学的各种知识原理等融会贯通并提炼出思维的主次关系及辩证融合的过程。第一步要缘分,第二步要勤奋,第三步要悟性。

    【巴菲特投资IBM的另类启示】:原因分析啥的满大街都是就不罗嗦了。我只想说从他投资比亚迪再到BNSF铁路运营商,乃至于现在的IBM。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我们完全有机会买到比股神看中的更好的企业!虽然简单类比并不完全贴切,但如果你说实在找不到比它们更有投资价值的中国企业,我觉得趁早别做了吧。

    【医药企业分析要点】:一,瞄准在重磅病症可能产生重磅产品的企业;二,别当假行家钻药学的独特性,而要站在企业经营的普遍性规律看问题;三,为了前条的可靠,企业必须有足够历史可供遵循分析;四,领导层的素质起决定性作用,要学会识人;五,别光看最长的板,要命的往往来自最短的那块。

    反过来讲医药投资上的大坑都是这么来的:自己当假行家或者迷信假行家,试图从药学专业性角度来“研究”,而不是仔细推敲企业在基本素质和完成目标的基本条件上的能力,以及行事特点是否符合优秀企业普遍特征。再有就是只看优点,对明显的短板视而不见,为了激动人心的成长概念支付高昂价格。

    对企业家的识别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有充分的资料和面谈的机会也一样。对企业家的认识,如果没有自身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甚至是行业特征的一些认知,没有“从细微见真实”以及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是很容易浮在表面上的。投资就是如此“既简单又困难”的工作。识人,说白了不如说是自己层次的映射了。

    《论语.子罕》孔子说:可与之共学(可能一起学习相同的东西),未可与适道(但可能却不是同路人);可与之适道(可能是同路人),未可与立(却未必都坚韧不拔);可与立(可能一样坚韧不拔),未可与权(却又未必都懂得灵活的权变运用)。——想想看,与投资的某些道理有没有一点儿想通?

    自92年到2010年,每年所有a股股票中,正涨幅的股票占比低于20%的有94,01,02,08这4年(现在有了第五个)。占比高于20%低于30%的,有95,03,04,05,10这5年。余下年份正涨幅股票占比都高于50%。正涨幅占比最小的与最高的年份的过渡非常不平滑。

    市场经过了大约15%左右的指数反弹之后(11年11月3日),我们发现重新回到了老样子:真正很优秀的企业根本就没怎么跌,价格完全不便宜;真正很便宜的企业,基本都面临远未解除的巨大不确定性;被市场炒作的概念型企业还是在天上飘着。这说明,短中期来看超额收益的基础基本不存在,之前隐藏的风险点随时可能再次发酵。

    【接上】这种尴尬的局面不打破,很难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行情。对于优秀的企业,不得不以耐心来时间换空间;对于被市场大幅杀跌的群体,认真在其中寻找被误判死刑的珍珠,可能是现在最高价值的行为;对于被爆炒的故事大王,“长期持有”就是最好的自杀工具。

    昨日开盘(11年12月20日)时候看了下,证监会分类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的前十大市值企业,其市值之和恰好等于五粮液的1310亿;医药制造业的前十大市值企业总市值2300亿略高于茅台的2100亿。用2个酒厂,就可以买下中国最具有竞争力和实力的20个it软件集成企业+医药制造企业,很有趣的对比。

    证监会数据截至2011年7月底,沪深交易所股票账户1.62亿户,有效账户大约是1.37亿户,证券投资者规模达到7000万人。1.4亿不到的有效账户中有9200万户为2007年以后开立的账户(大约4500万人),占有效账户67%。也许上轮大牛市中进场的散户依然要经过刻骨铭心的“风险教育”,真正意义的大行情才会到来。

    早餐时(11年12月15日)看新闻,黄金商人说道黄金饰品生意时候,再次出现一个很熟悉的词:“刚性需求”---刚性需求会支撑黄金价格坚挺的。以前楼市是这臭德行,现在黄金也玩这个了?啥投资属性浓重的东西一旦出现扯淡的“刚性需求”论,就离玩完不太远了。

    有句歌词唱“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某种意义上说,这很像我们认知事物时面对的窘境:真正困难的不是“正确”,而是“客观、全面”。“事实”有时就像碎片飘飞在各处,拼成一个完整的结论并不简单。即使是绝对的真理,也未必是唯一的真理,可大多数人只愿选择一个,然后崇拜。

    【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德性】“日本市场的波动过大,且缺乏必要信息(60年代末《金融分析师》)”--之后日本进入20年的超级牛市;“股票已死,这是无法挽回的定局(1979年商业周刊)”--80年美国进入超级大牛市;“顺势才是关键,学学吧,巴菲特(99年12月华尔街日报)”--纳斯达克进入最后的冲顶。

    邓普顿在看待具备较好投资环境的国家的特点时,谈到以下几点: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意味着加强储蓄、且本币可能较为稳定或者预期升值),且国家所背负的债务不超过其GDP的25%。另外,这个国家应具有更为开放的特性,更倾向自由市场特征。此外,也以60年代日本为例谈到勤奋工作和节俭的美德的重要性。

    【小概率,大概率】做投资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寻求超额收益的“小概率事件”。但“概率小”不是因为投资真的毫无规律呈现收益率的完全随机波动,而是因为市场里真正“愿意去做+懂得去做正确的事”的人始终将是稀缺的分子。所以投资成功的小概率在“正确的人”身上事实上恰恰是某种“大概率事件”!


相关文章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